新闻资讯

案例中心

news and information


米乐体育app下载安卓:广西发布2007年环境状况公报: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024-01-20 13:58:57 | 来源:M6米乐官网 作者:m6米乐官网下载

  2007年,广西在经济稳步的增长14.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1.2%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并呈下降趋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声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辐射环境状况处于正常水平。

  根据全自治区14个设区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结果,2007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保持二级水平,较上年略有提高。14个城市中,达到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护目标要求(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11个,达三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的有3个。各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0.63~2.56,平均值为1.69,比上年(1.76)下降4%。

  14个城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范围为0.011~0.086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0.045毫克/立方米。其中,达到一、二级标准的有南宁、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贺州、来宾和崇左11个城市,柳州、河池、玉林3城市达三级标准。

  2007年城市酸雨污染中等水准比上年略有下降。降水酸度pH平均值范围为4.65(来宾市)~6.90(玉林市),平均值为4.94,较上年(4.89)提高了0.05pH值单位。酸雨频率范围为0(玉林市)~64.0%(梧州市),年平均酸雨频率为37.4%,比上年(40.0%)下降了2.6个百分点。

  实施节能减排方案 《“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明确要求,到2010年,广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由2005年的106.98万吨减少到94万吨,减少12.1%;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99.4万吨减少到92.2万吨,减少9.9%。

  成立了以自治区主席为组长,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节能减排办公室,制定了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将减排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有关企业和具体项目,签订目标责任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并加强工作督查,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7年,广西能源消费总量0.6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18%,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1.15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24%。年内共完成二氧化硫工程减排项目43个,结构调整减排项目318个。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7.38万吨,比上年减少2.02万吨,下降2.03%,比2005年减少4.97万吨,下降4.86%。

  2007年,全自治区废水排放总量31980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183981万吨,生活垃圾污水135827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3%和42.5%。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6.31万吨,比上年减少5.62万吨,下降5.02%,其中:工业来源的化学需氧量为60.77万吨,比上年减少7.17万吨,下降10.6%;生活来源的化学需氧量为45.54万吨,比上年增加1.55万吨,增长3.5%。

  对广西境内32条主要河流62个断面水质监测根据结果得出,2007年度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上保持良好,大部分河段可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62个断面中,有57个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91.9%,比2006年(86.2%)提高5.7个百分点;有59个断面达到相应水环境功能目标,占95.2%,比2006年(89.2%)提高6.0个百分点。

  珠江流域的黔江、西江、都柳江、融江、洛清江、漓江、桂江、归春河、黑水河、水口河、平而河、明江、左江,长江水系的湘江、资江,独流入海的武利江全年水质均可达到或优于II类标准,水质为“优”;珠江流域的北流江、龙江、下雷河、郁江,独流入海的九州江、防城江全年水质也保持在III类标准,水质“良好”。

  刁江、右江、邕江、北仑河、钦江水质超过地表水III类标准,超标因子主要是溶解氧、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刁江)等。

  主要河流平水期、丰水期水质相对较好,枯水期水质相对较差。

  2007年广西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70%的监测站位达到三类以上水质标准。

  48个监测站位的监测评价根据结果得出:属一、二类水质的站位有24个,属三类水质的站位有10个,属四类水质的站位有7个,属超四类水质的站位有7个。

   2007年度对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土桥水库、澄碧河水库、百色水库、那板水库、凤亭河水库、屯六水库、大王滩水库、西津水库、青狮潭水库、龟石水库、苏烟水库和小江水库等14座水库水环境监测根据结果得出,全年期多数水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但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王滩水库和青狮潭水库水质出现总氮、总磷超标,为Ⅳ类水质。与去年相比,凤亭河水库、屯六水库水质略有提高,大王滩水库、青狮潭水库水质略有下降,其它水库水质基本持平。

  部分水库水质受到污染,主要是由于面源污染、库区养殖以及工业公司和旅游活动等排污的影响。

  2007年,主要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河池及黎塘7个地下水监测区进行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动态监测。此外,对百色市、梧州市主要地下水源水质进行监控。

  区域地下水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雨、水库蓄水和地下水开采量影响。与上年相比,柳州市、北海市和玉林市地下水年平均水位有所上升,水位升幅0.18~1.23米;南宁市、桂林市、河池市和黎塘镇平均水位会降低,降幅在0.23~0.41米。地下水水位变化属正常的波动。

  按《地下水品质衡量准则》(GB/T14848-93)评价,广西地下水水质多数为良好级。少数区域地下水水质出现超标,超标因子主要为亚硝酸盐、氨氮、铁、锰、化学需氧量等。

  根据产业体系和污染物排放特点,将制糖、造纸、酒精、淀粉等作为污染治理重点行业,采取技术改造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措施,积极地推进企业治污。2007年全区完成工业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建设项目115项,结构调整减排项目989项。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8%,工业废水重复用水率达60.2%。

  采取措施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对所有设区城市的污水处理设备项目明确了2007年底前必须开工和2008年底必须建成运行的具体时限,加强了督查。年内南宁市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和埌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桂林市北冲污水处理厂、钦州市河西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42万吨,柳州市龙泉山污水处理厂二期、白沙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即将投运。全年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量达16436万吨,处理率12.1%。

  继续推进左江、右江、邕江、郁江、南流江、钦江等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南宁市从2007年全面整治市区13条内河以改善邕江流域的环境状况。组织并且开展全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及其保护规划编制。

  2007年,广西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水平。城市居住、文教机关区域和道路干线两侧区域夜间噪声污染较为显著,主要噪声污染源是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

  13个设区市(玉林市未测)中,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处于较好以上等级的有南宁、桂林、梧州、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来宾和崇左9个城市;属轻度污染的有北海、柳州、河池3个城市;属中度污染的是贺州市。平均等效声级最大的城市是贺州市,最小的是梧州市。

  与上一年度相比,平均等效声级下降的有崇左、贵港、防城港、河池、桂林,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崇左市,下降了4.5分贝;上升的城市有北海、梧州、南宁、柳州和钦州。

  13个设区市(玉林市未测)中,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噪声质量处于较好以上等级的有来宾、河池、北海、钦州、柳州、桂林、防城港、梧州、南宁和贵港10个城市;属轻度污染的有贺州、崇左2个城市;属中度污染的是百色市。路段超标率最大的是百色市(96.1%),超标率为0的有河池和来宾市。

  与上一年度相比,平均等效声级下降的有河池、钦州、贵港,上升的城市有梧州和北海,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是南宁、柳州、桂林、防城港和崇左。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环境噪声污染管理的规定,加强环境管理。坚持实行市内机动车禁鸣喇叭等制度。加强城市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监管,设立隔声屏障。

  2007年,据对全区空气、土壤、地表水等环境要素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根据结果得出:全区辐射环境质量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陆地γ辐射监测数据表明: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范围为75.9~85.3nGy/h、年均值为79.2±3.5nGy/h,日均值、月均值及年均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原野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测值范围为32~276nGy/h,平均值为79±56nGy/h(已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均处于正常范围内;环境贯穿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范围值为55~122nGy/h,平均值85±20nGy/h,为正常水平。

  对空气中气溶胶和沉降物放射性核素浓度监测数据表明:空气中气溶胶总α放射性核素浓度小于1.94 mBq/m3、总β放射性核素浓度2.17mBq/m3,均属正常水平;大气沉降物总α、总β放射性核素浓度分别为0.109Bq/m2·d、0.292Bq/m2·d,属正常水平。

  对广西境内珠江水系的平而关、老口和长江水系的随滩三个江河断面监测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根据结果得出:水体中铀、钍、Ra-226、钾-40、总α、总β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处于正常水平。

  在南宁市、梧州市、百色市、防城港市、贺州市、玉林市、贵港市、钦州市、桂林市、北海市监测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监测根据结果得出:土壤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铯-137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范围内,属正常水平。

  认真贯彻实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

  审批核技术利用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向核技术应用单位核发辐射安全许可;对放射源转让、转移活动实行严格监管。

  实行射线装置使用的申报登记,涉及行业包括医疗、工业、科研、交通、运输、海关等。

  及时收贮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保障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正常运行,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污染源普查放射性污染源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污染源普查监测、采样及样品分析工作。

  2007年,全区工业固态废料产生量4544万吨,比上年增加16.7%,其中:危险废物37万吨,冶炼废渣539万吨,粉煤灰750万吨,炉渣315万吨,煤矸石56万吨,尾矿1377万吨、其他废物1229万吨。工业固态废料排放量10万吨。

  2007年,全区共投入16012万元资金,用于工业固态废料污染(老污染源)治理,完成治理项目24个,新增固态废料治理能力0.91万吨/日。

  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对有关企业的工业固体危险废弃物产生、处置、综合利用进行全程监管,逐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2007年全区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量达3152万吨,综合利用率68.7%;工业固态废料处置量1361万吨;全区已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13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无害化解决能力5361吨/日,无害化处理量169万吨。桂林市医疗废物处置项目通过国家复核。

  根据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年~2015年)统计数据,广西现有石漠化土地237.91万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6%。石漠化已成为广西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最终结果,全自治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281.22万公顷(不含石漠化土地面积),其中轻度侵蚀146.66万公顷,中度侵蚀87.41万公顷,强度侵蚀34.27万公顷,极强度侵蚀7.47万公顷,剧烈侵蚀5.42万公顷。水土流失在各市县均有不同程度分布。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桂西北石灰岩地区和桂东南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严格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广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实现。

  在水土流失地区主要采取大面积的封禁治理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007年全自治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3万公顷,2007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43万公顷。其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新增2.34万公顷,重点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3.92万公顷;已在全区10个市的26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政策,在局部地区进行封禁治理,2007年新增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2.67万公顷,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2.46万公顷。

  据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结果为,广西现有森林面积125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71%,全区林木蓄积年均总生长量4802.03万立方米。

  2007年广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非常严重,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累计发生面积34.52万公顷。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马尾松毛虫、湿地松粉蚧、毛竹丛枝病、萧氏松茎象、拟木蠹蛾、茶毒蛾、桉树青枯病、油桐尺蛾、八角尺蛾、横坑切梢小蠹、广州小斑螟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各地林业主管部门、森林公安机关依照《实施办法》与相关法律和法规,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

  2007年广西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任务63333公顷,已基本完成工程造林任务。年内工程建设涉及14个市、81个县(市、区),重点与速生丰产林工程相结合,特别是与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原料林基地建设相结合,其中属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原料林基地范围的南宁、防城港、玉林、贵港、钦州、梧州、贺州等市共安排任务50万亩,占造林总任务的53%。

  2007年全区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35226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54036公顷,投资79104万元;沿海防护林工程1271公顷,投资816万元;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3181公顷,投资466万元。

  广西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南部濒临北部湾,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自南而北依次出现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特殊、复杂、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及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成为许多古老物种的“避难所”或新生类群的发源地。

  广西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有维管束植物8354种,隶属288科,1717属,仅次于云南省和四川省,居全国第三位。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8种(类),二级保护植物61种(类)。广西是现代苏铁植物、金花茶组植物的分布中心,也是兰科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已知的兰科植物有300多种,其中属特别珍贵的兜兰属植物就有12种。

  广西已知陆栖野生脊椎动物946种,有290余种淡水鱼类和400余种海洋鱼类,有龟鳖目28种,中国十大毒蛇广西分布有9种。纯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云南,是我国热带、亚热带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广西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种32种,二级保护种135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7种。

  已知的海洋生物1766种。其中,滨海红树植物23种,红树植物种数居中国各省区的第三位。

  广西还是世界上洞穴鱼类、洞穴倍足纲节肢动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广西ECO类型有森林、灌丛、湿地、农田等多种类型。淡水ECO主要有河流ECO、湖泊ECO、库塘ECO等;海洋ECO包括潮间带滩涂湿地ECO、红树林湿地ECO、海草床ECO、珊瑚礁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天然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5个植被型组,14个植被型,26个植被亚型,至少有301个群系。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构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花卉、药材、油料、果类等经济作物种类多样,其中,药用植物3600余种,油脂类植物325种,果类植物225种。广西还有许多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物种,并在长期的栽培利用种形成了各种栽培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如水稻有8600多个品种,玉米200多个品种,甘蔗有210多个品种。此外,广西动物遗传多样性也相当丰富,并具地方特色。

  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破坏,生境片段化、“岛屿”化的现象明显,栖息其中的重要动植物也随之慢慢的变成为星散的分布状态,资源蕴藏量不断减少。部分种类现存数量极少的物种,如水松、白头叶猴、黑叶猴等,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亟待拯救和保护;水生生物由于栖息环境特殊,来自水体污染、人为干扰、水体侵占和生物入侵等方面的威胁,使各类水生生物物种数量几乎全面减少,迫切地需要加强湿地保护。

  依照国家林业局“绿盾二号行动”部署,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走私、贩运、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的活动,有效遏制了近年来野生动植物案件的发案势头;同时,组织并且开展了“2007全区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对全区各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案件进行了清查、通报与整顿。

  广西首个利用欧盟赠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于2007年7月真正开始启动,该项目从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通过在百色市的那坡、德保、靖西,崇左市的天等、大新、扶绥、江州、龙州8个项目示范县,实行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封山育林、建设沼气池、倡导生态农业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措施,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白头叶猴、德保苏铁等珍稀动植物,提高桂西南喀斯特地貌特殊ECO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该项目将投入367万美元,其中利用欧盟提供的赠款151万美元。

  截止2007年底,全区已建立了很多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面积142.78万公顷,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0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为28.76万公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6个,面积为88.19万公顷。

  开展广西重要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原生地保护和受威胁状况调查,开展了部分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监测。

  2007年,广西全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全区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全区平均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多。

  2007年广西各地平均气温17.2~23.7℃,与常年相比,大部地区偏高0.5~1.4℃。全区平均气温21.2℃,比常年偏高0.8℃,偏高程度居1951年以来的第7位。各地年降水量841.8~2348.3毫米,与常年相比,柳州、柳城、田阳、西林等地偏多1~2成,其余大部地区正常到偏少1~4成。全区平均降水量1332.2毫米,比常年偏少1.4成,偏少程度居1951年以来的第7位。各地年日照时数1261.9~2270.7小时,与常年相比,百色、隆林、罗城、永福、横县、北海等17个县市偏少16~197小时,其余大部地区偏多20~480小时。全区平均日照时数1634.6小时,比常年偏多101.6小时。

  2007年广西主要气候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霜(冰)冻、寒潮、低温阴雨、寒露风、高温天气等,其中以干旱最突出。全年因气象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12.57万公顷,绝收面积9.56万公顷,受灾人口1583.1万人次,死亡83人,直接经济损失49.1亿元。

  2007年先后发生了严重的春旱、夏伏旱、秋冬连旱。2007年1-5月,大部地区延续发生了冬春连旱;7月中旬以后,全区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发生了罕见的夏伏旱,旱情持续至8月底;从10月开始至12月上旬,又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全区大部发生了重大干旱灾害。干旱灾害造成全区农作物受旱面积999.87千公顷,其中成灾463.85千公顷,绝收63.83千公顷,造成粮食损失约5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12.98亿元,最严重时有213.95万人和102.13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2007年全区发生5次局部洪涝灾害,其中6月至7月上旬,受强对流天气活动和第3号热带风暴“桃芝”的影响,全区发生了3次局部洪涝灾害;9月份,受局部暴雨和第14号热带风暴“范斯高”影响,又先后遭受了2次局部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共造成全区87个县(市、区)560.8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5人,农作物受灾308.68千公顷,成灾166.81千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23.234亿元。

  2007年,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有2个,全区221.4万人次受灾,死亡5人;农作物受灾3.88万公顷、绝收0.15万公顷;损坏房屋0.5万间、倒塌0.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2007年广西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260起,造成23人死亡,3人失踪,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16.35万元;其中有人员受伤或死亡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69起。与上年相比,全区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1781起,死亡人数减少49人,失踪人数增加2人,受伤人数减少92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9867.335万元。

  2007年广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与广西气象台、广西水文水资源局合作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总共开展预报153天,在广西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和通过手机短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87天(次),2007年汛期与降雨有关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共207起,其中落在三级以上的预报区内有131起,全年预报准确率为63.3%。

  2007年新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1392处,全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达到了8139处。2007全年通过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发布预报预警信息20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起,避免人员受伤或死亡22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6.5万元。

  编制完成自治区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抗旱应急预案和防御台风应急预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印发执行,并适时启动预案,按预案要求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各项防御工作,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